羅智強的政治特色可歸納為「三強」:行動強,大小活動都親自到場,幾乎無役不與;資源強,能爭取並分享資源,為同志和黨服務;動員強,懂得號召群眾,把聲量化為行動力。
除了「三強」,羅智強還有另一套貼地氣的「三多」與選民互動——場次最多、時間最多、人數最多。這將是黨主席選舉中最能打動黨員票的底氣。
一、白手起家的政治路
羅智強出身平凡家庭,父親是碼頭搬運工,曾經修過路,沒有政治世家背景,必須靠自己創造資源、維護資源。2013年辭官後,他選擇投入基層,2014年正式展開「台灣走透透」行動。他不只在選舉時才出現,平時就環島苦行、舉辦活動,宣揚理念。
這十年間,他參與各種選戰:台北市議員選舉勝出,實際進入議會服務;挑戰立委,深入地方基層;桃園市長選舉投入參選,最後退讓支持張善政。他的政治路徑不是單純的個人選舉得失,而是與基層緊密互動的過程。
從總統府副秘書長到民意代表的轉換,讓羅智強更深刻理解政策與民意的落差,既有高度視野,也有基層溫度。
二、「三多」的具體實踐
第一多:場次最多
2014年至2024年,羅智強累積舉辦的街頭演講與座談會已超過上千場。這些場次遍布全台,從北部大城市到中南部鄉鎮,形成密集的政治網絡。他建立系統性的巡迴模式,定期回訪各地,與地方人士保持長期聯繫。
第二多:時間最多
每次活動,羅智強都有耐心與參加者充分互動,從不趕場,總是等到最後一位民眾的問題都得到回答才離開。這種充分溝通的方式讓他花在群眾身邊的時間遠超政壇其他人,真正用時間換取民意理解。
第三多:人數最多
長期的場次與時間投入,帶來接觸民眾數量的累積優勢。羅智強透過街講、座談接觸來自各界各層次的台灣民眾,形成最廣泛的基層連結,能直接感受社會情緒與脈動。
三、民意溫度計的建立
羅智強在基層行腳中建立獨特的「民意溫度計」系統。他記錄各地民眾關心的具體議題,從交通建設、教育資源到產業發展,形成完整的地方需求資料庫。他發現許多政策在台北制定時看似完善,但到了地方執行卻問題叢生,這些觀察讓他更重視政策的在地化調整。
四、紮實的政治根基
羅智強用這種願意花時間、花心力,發自內心真正與民眾在一起的方式,穩穩地建立自己的政治根基。沒有政治世家背景的他,必須靠自己創造資源、維護資源,而「三多」的實踐讓他累積了相當的民意支持。
這套基層深耕的模式為他個人累積政治資本,也為國民黨拓展群眾基礎。十年來的耕耘成果,成為他參選黨主席的重要底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