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點投書》六都藍營候選人心之所向,決定了國民黨主席誰出線

國民黨主席參選人之一羅智強。(圖/摘自臉書)
國民黨主席參選人之一羅智強。(圖/摘自臉書)

六都藍營候選人的共同心願:為什麼會最想要羅智強當主席?

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,究竟是在選國民黨的兩岸路線、理念價值?或是在選一個能為國民黨26/28大選操盤的競選執行長?顯而易見的,本屆國民黨主席都確定不是總統候選人了,那麼一個八萬票左右選出來的主席,哪來的民意基礎可以跟總統候選人,甚至縣市首長爭競選策略方向的主導權呢?一個在野的黨以及黨主席,最佳定位當然是競選機器與競選執行長。然後協助縣市長打贏26年九合一選舉鞏固地方執政,趁勝追擊再協助總統候選人打贏28年總統大選贏回政權。

所有26/28年要面臨選戰考驗的國民黨從政黨員們,心中想的當然是,國民黨這一次最需要一個能幫忙打贏選舉的黨主席。

2026縣市長選戰逼近,國民黨在六都的提名人選大致底定:台北市蔣萬安、新北市李四川、桃園市張善政、台中市江啟臣、台南市謝龍介、高雄市柯志恩。這六位將直接挑戰民進黨執政優勢的市長候選人,他們在地方的能見度與戰力不一,但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共識逐漸浮現——若能選擇,他們最希望的新任黨主席,心中必然是最會打選戰的羅智強。

這個答案或許會讓外界驚訝。羅智強向來被視為「邊緣的挑戰者」,沒有龐大的派系、資源與組織盤,但在這個特殊時刻,他卻可能是六都候選人心中最理想的黨中央領導人。原因,並不複雜。
羅智強善於打選戰,在國民黨內目前絕對名列前茅,除了親自參與了兩次總統大選操盤並贏得勝選外,自己也剛剛接受過大惡罷民意的考驗。而在日前羅智強還立下軍令狀說:高雄/台南絕對至少拿下一都,原執政縣市,一城不失,否則辭職下台。這是一個善戰者的自信與承諾,更是國民黨有史以來最狠的一次軍令狀。目前為止,還沒有任何一個主席候選人敢跟進。當然,除了過去勝選的操盤紀錄,與史上最狠軍令狀之外,羅智強還為國民黨提出了「一二三四五百大戰略」,就是下架民進黨的勝選方程式,就是羅智強總結經驗後國民黨贏的戰略。

操盤經驗、勝選紀錄、軍令狀承諾、勝選方程式…等等都齊備了,那還有哪些特質值得六都候選人放最後的心讓羅智強操盤呢?

一、公平仲裁者,避免派系壟斷 

六都候選人共同的隱憂,在於國民黨內派系複雜,資源分配往往受制於中央人事與路線傾斜。一旦黨主席來自特定派系,其他候選人就難免擔心資源、曝光、政策論述傾向失衡。

相較之下,羅智強長期以「單兵作戰」的形象自居,沒有龐大派系要照顧,既不屬於朱立倫系,也不完全隸屬韓國瑜或馬英九的政治光譜。對六都候選人而言,他的中立性反而是一種保障。羅智強若坐上黨主席,將更像是一個「公平仲裁者」,而非「派系工具人」。

二、網路世代的話語權

在這個選戰愈來愈依賴聲量的年代,黨中央能否在輿論戰場上發揮作用,直接影響候選人的士氣與選情。羅智強以直播、社群戰聞名,敢說、敢戰,擅長以尖銳語言攻擊執政黨。他的敢戰式戰法,他的新媒體平台,對六都候選人而言,就是一個「免費的火力支援」。

尤其在台南、高雄等綠營鐵票區,謝龍介、柯志恩面臨的挑戰最艱難。他們需要的不只是地方組織,而是每天都有中央能幫忙打出新聞點,把焦點拉回國民黨陣營。羅智強的媒體火力,正好能扮演這個角色。

三、不搶風頭,反而成助攻

另一個微妙的因素,是「主席與候選人的光環競合」。假如主席本身是重量級/國之大老級地位,甚至是親紅色級立場,那媒體焦點必然會被他吸走,民進黨親共舔中的帽子必然也戴的更方便,因此將造成地方候選人的聲量被容易壓制。相反地,羅智強雖有知名度,但並非以行政經驗、地方派系地位或舔中色彩取勝,他的身分現在是國民黨書記長,可從國會砲擊民進黨的中央政府,讓民進黨無法輕鬆的運用國家之原來打選戰,而黨主席角色定位是「競選執行長」,更是個妥妥的「助攻者」,不至於壓過六都候選人的舞台。

這樣的定位,對候選人而言正是最理想的——國會能牽制,中央能造勢,但不會喧賓奪主。

四、團結而非分裂的象徵

過去國民黨主席往往帶有派系色彩,引發內部競爭加劇。但羅智強這個深受百萬粉絲喜愛的「特立獨行」反而成為一種「團結的契機」。

對六都候選人而言,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讓大家安心專注在地方選戰的黨主席,而不是一個讓黨內戰火不斷延燒的權力核心。羅智強若能承擔「仲裁者」與「守護者」角色,將減少黨內內耗,把矛頭轉向民進黨,對候選人而言,這是最務實的選擇。

五、直球對決民進黨的角色

最重要的,是羅智強的「戰鬥姿態」。在藍綠對決的氛圍下,國民黨六都候選人面臨的挑戰,不只是如何鞏固藍營選票,更要抵擋綠營的強大攻勢。這時候,候選人需要的是黨中央敢於與民進黨直接對幹,吸收火力,替地方候選人減壓。

羅智強一向語言犀利,又同時具備國會書記長身分,能把國會與黨中央合成為戰鬥型黨中央,形成史上最強的戰鬥協力。無論是質疑政策還是針對爭議事件,他都敢直球投向民進黨。這種「敢戰不怕黑」的風格,正好補足了六都候選人在地方施政論述上的溫和形象。
綜合來看,六都候選人若真心希望羅智強出任黨主席,背後的邏輯是:

1.公平:沒有派系包袱,資源分配更中立。

2.火力:媒體與網路戰力,能成為候選人後盾。

3.定位:不會搶候選人的光環,反而是助攻。

4.團結:減少黨內內耗,統合國會、黨中央、地方形成三合一作戰體制,把矛頭轉向民進黨。

5.戰鬥:敢於與綠營對抗,幫候選人吸收炮火。

在這樣的條件下,羅智強或許並非國民黨的「傳統強人」,但在2026這場選戰,他卻可能是最符合六都候選人利益的黨主席人選。

對國民黨而言,這也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:一個在野又不擔任總統候選人的國民黨主席,在定位上得務實地完成華麗轉身,才不會發生腳色錯亂,認知不協調的扞格。此外,在世代交替與派系角力的夾縫中,國民黨候選人需要的不是最強大的領袖,而是最能「協助而不干擾」的後勤總指揮、選戰執行長。
羅智強,正好踩中了這個甜蜜點。而六都藍營候選人,各個心裡明火似的。贏,才是王道。誰能幫忙贏,就選誰當主席(競選執行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