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點投書》國民黨黨與主席的新定位路線選擇,決定了主席選戰的成敗

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卓伯源(左起)、鄭麗文、郝龍斌、羅智強、蔡志弘以及張亞中出席在台中的政見發表會。(圖/翻攝自網路)
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卓伯源(左起)、鄭麗文、郝龍斌、羅智強、蔡志弘以及張亞中出席在台中的政見發表會。(圖/翻攝自網路)

國民黨主席選舉熱鬧滾滾,一個需要繳交1320萬保證金的選舉,居然有高達六位參選人參加。這當然意味著人人有急切想拯救國民黨的熱情,人人對國民黨要如何救?有著充滿自己的見解,互不相讓,各有支持。

有要重建黨魂黨格與理念的,有要重視兩岸論述的,有要能吸引年輕人優先的….等等。各家對於黨要塑造成甚麼體態,要何去何從?莫衷一是。感覺再吵個十年也不會有定論,畢竟這個吵法,過去已經吵了十年,並且也失去政權十年了。

但這次有一個特別的觀點被羅智強在這次選舉中提出來了。簡單說,就是身處在野的國民黨與主席的定位,得化身為「以勝選為核心任務的競選機器及選戰執行長」。以區區二十幾萬個同溫層黨員選出來的黨主席,要妄想能「擴大國民黨支持基盤」以及「以黨領政」,那根本就是騙小孩的笑話吧。

這是台灣政治上的現實,更是民主制度的確實。台灣現在就是偏總統制的政體,總統候選人的IP,對選舉結果影響越來越大。總統候選人,才是由人民票票等值直接選舉出來的,他才有權力對「KMT公司」的治理和營運方向做出選擇,並且負最終責任。

這樣的看法一提出,整個國民黨主席選舉就在不同黨定位主張下,自動被區隔成:「把黨定位成選戰機器的陣營」PK「重建黨魂與兩岸路線理論的陣營」。一邊是戰鬥行動派,一邊是理論建構價值派。而這兩個陣營的不同定位主張,決定了黨員在此刻認為取回政權或重建黨價值,孰輕孰重,也成了主席選舉誰輸誰贏的關鍵選擇。

羅智強這個主張,的確有它的戰略務實性。畢竟,無法贏得政權的政黨,就無法落實政治抱負與主張,更無法擁有影響力。而以美國政黨的經驗,共和、民主兩黨的定位也是選戰機器,黨的主席就是選戰執行長。目的在於如何順應潮流、改變價值與論述、籌措資源、贏得民心,以便最終贏得選戰。這種定位非常清晰,也非常適合已經連續在野十年的國民黨當成借鏡。

羅智強這一次,不像張亞中教授侃侃而談黨的理論與脈絡,甚至不去字字解析九二共識到底是馬英九原版模式,或是張教授認為的統派新版模式誰對誰錯。他也不像鄭麗文以激烈的深藍路線,去滿足長久以來具有孤臣孽子情懷的深藍與紅統群的情緒價值。羅智強甚至也不像郝龍斌,提出偏民進黨的台派國家路線。

他從選戰的現實面可能警覺到,意識形態之爭是無法有共識的,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不二法門。而在台灣,現在的政治權力,都是得靠民眾選舉才能取得的。羅智強以他曾操盤兩次國民黨總統大選的成功經驗,以及目前六位參選人中,唯一一位剛通過選戰考驗而取得民意授權的身份,總結了國民黨失去政權多年的教訓,下決心要先將國民黨調整成具戰鬥意志的選戰機構。贏得政權後,再協助總統兌現政治理想,復興國家。

其他的理論之爭,或是媒體支持誰之爭,都是虛幻的,都是家裡橫的。在這個基礎下,羅智強提出「槍口只對外」的態度宣示,提出「世代交替、政黨輪替」的總目標,並推出國民黨26/28的勝選方程式,也就是「一二三四五百大戰略」。

一,就是一個太陽:並且要早早確立共主。二,就是二輪投票:一方面可以構建藍白合作基礎,一方面可以打破少數總統險勝的可能。三,三位一體作戰體制:黨部、國會、地方,形成三合一作戰組織,完成區域聯防。四,四合藍白:以黨、地方、國會、總統四種構面進行全面性的藍白合盟。五,五路夾擊賴清德:以「總統競選團隊、國會對戰行政、地方包圍中央、民眾黨公民力量合圍、聯合反綠營反賴力量」等五路聯軍,對戰具有黨、政、軍、特、媒合一的賴清德大軍團。百,就是百萬新黨員加入:以柔性政黨為精神,以社群粉絲會員制為模式,擴大民眾參與,讓國民黨變成更能反映全國民意與圈層的AI社群新時代政黨。

民進黨是一個公認的治國不行,但選舉超厲害的台灣特有種政黨。要擊敗集所有資源、權力於一身的民進黨執政怪獸,絕非秀才造反或是溫良恭儉讓能辦的到的。國民黨經過十餘年的挫敗,終於有羅智強提出一個策略犀利、結構完整的勝選方程式,就看這一次國民黨黨員買不買單了。

這一次國民黨的選舉的確就是一個不同策略方向的選擇。國民黨究竟是要變身成競選機器,或是維持政治理念組織?作戰優先,或是黨路線辯論優先?一個太陽優先,或是要有初選制度優先?藍白合優先,或是自立自強優先?三位一體領導優先,或是國之大老領導優先?擴大青年參與優先,或是滿足深藍情感優先?

國民黨何其有幸,這一次主席選舉有了一次重新定位的機會與勝選策略的不同選擇。而這個選擇就決定了這一屆黨主席是誰,更決定了國民黨的華麗轉身是否有機會成功。